欢迎来到云好人!
loading
免费发布信息
·兴化 [切换]

      万邦总宪——李枏

      2023-12-09 13:31:19发布,长期有效,88浏览
    • 收藏
    • 置顶  |
    • 举报  |
    • 区域:兴化
      • Q Q:867735559QQ在线交谈
      • 联系人:王苏杰
      • 电话:188****2223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
        • 云好人提醒您:本站只为传递好人好事,记录好人好事,歌颂好人好事,传递正能量,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,好人一生平安!本站旗下有《中国好人网》以及各县市《好人网》请记住我们!
    • 信息详情

    信息来源:兴化日报 发布日期:2023-10-27  

    兴化李氏是江淮地区荣宠备至的簪缨世家,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开启了这个家族数百年辉煌的序幕,此后李氏家族通儒达士,先后并出,纶阁科第,多有显者。兴化四牌楼上悬有“九世一品”匾,旌表李氏九辈一品,水乡独尊。九人之中,唯李枏为清朝名宦。

    1.受教枣园

    李枏(1647-1704),字倚江。1647年,李枏出生于兴化城。故居在长安桥南,门前有为其祖父李长琪所立“七峰完竣”的石牌坊。四牌楼上,“极品封君”及“状元宰相”匾,皆为李氏所居。在兴化,李氏是绝对的望族。既是世禄之家,也是书香之族。这些匾和坊,是他的骄傲,也是他的鞭策。

    从小,他就生活在枣园里。枣园位于海子池西南,为官至礼部尚书的李思诚为表明心志而建,楼亭傍水,荷柳曳姿,为一时之名胜。周围布有拱极台、延青阁、方壶岛、曼园等名园,一池春水,万木葱茏。“吾邑名园列海池,画舫烧灯宵达昼”,这里,有着兴化城最美丽的风景和最风雅的生活。

    李枏的父亲李清,李思诚之孙,字心水,一字映碧。于弘光朝任大理寺左丞,别称廷尉,故亦有以“廷尉公”称之者。南明覆灭后,孤踪辗转,归隐于枣园,笑傲清风,守节不出。他曾收到清王朝三次特荐征召,皆以老病拒仕。在当时的移民群体中,名声响,影响大,成为海内众望所归的遗民领袖。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采薇充饥于首阳山,自守高洁的李清键户著读于枣园间,足不窥户,手不释卷。他把身心沉浸在书山史海,于隐逸的风尘间我手写我心,所著《三垣笔记》《南渡录》《梼杌闲评》等,为明王朝留下一份份信史和回忆。这些深极哀痛、血透纸背的文稿,是他在明清易代、生灵涂炭之际,用以报君恩、报国恩的一种新的形式。气节和尊严,理想和方向,他秉守着,坚持着,整整三十八年,不移,不易。

    随父受业于枣园的李枏,自小耳濡目染,以书为伴。在枣园竹林深处有一座幽静的书斋,叫澹宁斋。堆满书斋的书籍成为他幼时丰沛的滋养。给他充分滋养的,还有他的启蒙老师顾符稹。顾符真博览群书,诗文俱佳,工于楷书,善点丹青,画笔工细,妙入毫发,是名闻遐迩的诗画名家。甲申后,隐逸故里,应李清之聘授业李枏。李枏从其左右,受经世致用之诲,引忧国爱民之思。功课之外,李清常要求李枏读史,以史为鉴,关心世事,关注民生。

    李枏在严父名师的教诲下,攻读不辍,学业日进。随着他的成长,李清不得不开始考虑爱子的发展方向。他生于明朝,官于明朝。不事二主,是他不二的选择。可对生于清朝的李枏,他已不再苛求。他是读书人,李枏也是。读天下书的目标是成天下才,济天下事。但这需要有用世的机会。让遗民的身份“及身而止”,允许儿子走进大清的科场。这方面,李清的态度是理智而开明的。

    2.应试入仕

    经过深思熟虑,1669年,李清命李枏以昆山籍北赴京兆,而不是直接往南京参加江南乡试。如此舍近求远,自有其良苦用心。对清政府向大明故臣伸出的橄榄枝,要尽量注意避免兴化黎民的影响。远离桑梓,应顺天乡试,于李清无亏名节,于李枏也不误前程。“秋闱”应试对李枏不是难事,“号舍”三日,经义、策问、诗赋,一一答罢。桂榜题名,顺利中式,成为举人。

    1673年,27岁的李枏再赴京都参加会试、殿试,登进士。继而作为庶吉士,入翰林院。由科举至翰林,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最为理想的阶梯。

    3.步步登进

    由翰林院检讨升中允官,又入阁襄赞阁务,参与了平定三藩之乱等很多军国大事。任间,他曾上疏请求豁免扬州府治由于水灾荒芜的田粮赋税,在家乡引起很大反响,乡人深感其德。

    1683年,李清逝世,李枏丁艰归里。1684年,兴化知县张可立重修拱极台,特请李枏为之记,李枏遂作《重修拱极台记》,文中有对童年之思忆,更有对家乡之依眷。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后,1685年,李枏赴京,升任工部右侍郎。工程、水利,皆在其列。李枏自小生活在水乡,对水患有切肤之痛,对水利格外重视,所以他一直留心河务,对上游黄淮及下游入海治防之法倍加关注。居丧期间,1683年、1685年兴化连遭水患之窘状,更使他触目难忘。在工部,他汇辑资料,积极筹划,集众家之长,成一家之言,撰成《治河策》,抓住要害,分清层次,数十次上疏专言河务,提出了若干切实的具体措施。如提出挑新河以疏通清口闸;联木筏、沉铁釜以遏水势;堵塞颜家庄决口使黄河入故道;拆毁原先淮河的入海口响水云梯关北坝,使下水畅流入海;枯水时深浚河床,不致堤岸日高、民居日下等等,皆有理有据,有可行之道,先后被康熙采纳准行。此外对吏治、刑狱、蠲赋、兵饷等“俱关国计民生之大者”亦多次进言,如《论督抚覆奏不当诋毁言官》《巡抚按察吏安民当许出境诹访》《藩司宜停迁本省巡抚以杜亏空》《兵饷就近支放以便兵民》《拨粮储海运以急拯东省饥民》《遴刑部司属以慎重命案》等事关国计民生者,尽言之中的,行之有效。又进言道:各地灾情,一般在六七月上报,等到圣上蠲免之旨传达下来,当年征敛已然过半,不能返还于民。到第二年春耕时,民众之农具、耕牛、谷种都难以为继,而当年催科依旧,使得穷民难沐天恩。以后逢灾年,可将本年所征额赋延至来年冬天销转,预蠲其次年额赋,则此弊可除。如此设身处地,为民着想,有谋划,敢担当,可谓用心良苦,考虑周到。

    1697年,李枏因母丧乞归。第二年,居丧期间擢为工部左侍郎。

    1699年,康熙翠华南巡。这是他六次南巡中的第三次,重点在于视察黄淮。康熙亲政不久,即将三藩、河务和漕运作为必须解决的三件大事书而悬于宫中柱上。三藩平定后,河务和漕运便成为其重点关注的大事。明清两朝定都于北京,京师结养主要依赖江南各省漕粮,“国家定鼎幽燕,京都百亿万口抱空腹以待饱于江淮灌输之粟”。而要保障漕运畅通,则须消弭黄淮水患。康熙看到黄淮连年溃决,下河地方时遭淹没,虽不惜举数百万库银,屡遣大臣督修,迄无成效,决定向南视察巡查。身为工部长官的李枏,此时还在治母丧期间,但听说圣驾南巡,已至黄淮,即离兴化枣园,赶往宿迁迎驾。康熙闻说娴于水利的李枏赶来,龙颜大悦,即命飞舸接上御舟,安抚有之,嘱李枏扈从视察淮河。

    黄河以南高家堰、归仁堤等处的堤防是康熙巡视的重点之一。高家堰,即洪泽湖大堤,系人工砌成的石堤,是苏中、苏北防御淮河洪水的第一屏障,康熙以其为“淮扬屏蔽”。他看到高家堰处洪泽湖水低,黄河水高,以致河水逆流入湖,湖水泛滥于兴化、高邮、宝应等七州县。他向随从官员询问理水原委。李枏经过深思熟虑,力排众议,提出修固高家堰,确保淮扬。康熙称善,即颁旨即行。考虑到被淹地方米价腾贵,生计维艰,康熙还下令截留漕粮十万石,于受灾七州县较时价减值平粜。李枏以其对水利的深厚造诣和烨然才华,再次为一方生民谋得切实之利福。

    1700年,李枏服阙赴京,转为户部左侍郎,主持会试,著《大清律集解附录笺释》,并将上年随驾宿迁时所著诗词集成《扈跸吟》收入《药圃诗钞》,后共集成13卷刊行。不论在工部还是吏部,都夙兴夜寐,处事严明,勾稽诸务,终日不倦。是年被提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。

    4.御史天下

    都察院即唐、宋的御史台,乃明、清两朝的最高监察、弹劾和建议的中央机关。左都御史为都察院第一主官,掌管全国各类各级御史,与六部尚书官秩等同,列于九卿,位高权重。四牌楼上的“万邦总宪”匾,即为李枏专置。万邦指全国,都察院掌管,各省巡按(分道御史)称宪台,都御史则别称总宪。“万邦总宪”则指李枏主管都察院、统领天下御史,威权赫赫。

    李枏秉宪五年,持大体,务平恕,强调要注意甄别选拔明通律例、不畏强御者作司属等刑曹官员;判案平反时要宽严相济,不能随意附和。而他自己处理大案要案时也特别谨慎,纠正了很多冤假错案。如福建徐氏一案已定为“坐磔”,李枏反复分析案卷,揭示出案情中的15处疑点,推翻重审,终白其冤,使其免于一死。康熙十分赞赏,谕旨诸臣当以效法,此外,对扬州张瑞生、泰州李开之的“大辟”、贵州陈氏“凌迟”、守备杨明“斩立决”等案都以“情罪未协”,力排众议而予平反。康熙对他的后特赐以“台阁风生”额。

    李枏任户部左侍郎时,恰好是时任户部主事的孔尚任的顶头上司。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,三易其稿,将“南朝兴亡,遂系之桃花扇底”,写成《桃花扇》这一传奇剧本。1687年,孔尚任随孙在丰勘里下河浚事,曾留驻拱极台,与邑里名流诗酒唱和,并于此修改《桃花扇》第二稿,亦常驻枣园,在修改过程中,在枣园更阑按拍,歌声呜呜,召伶人试演唱。有此渊源,李枏很看重这份家乡情结,虽为上下级,与之相交甚洽,相处甚密。孔尚任收入不多,又好收藏,常常青黄不接。李楠深知他的窘境。《桃花扇》脱稿后,1699年除夕,李楠派人给他送去了岁金,同时向他索取《桃花扇》,围炉夜读,美文下酒,一赏为快。剧中所写诸事,李楠自小就从父辈那里隐约耳闻,读来倍感触动和亲切。赏识之余,为之作跋:“是非褒贬,虽自成一家言,实天下后世之公言”,将剧本交京师金斗班扮演,誉溢京都,名噪一时。王公常借演,班头获缠头甚巨。即使孔尚任卸任滞留京中期间,李枏仍将其延请至府上,让他独居上座,一起观赏《桃花扇》。又要求诸优伶轮番敬酒,邀其指点品题。孔尚任在《桃花扇本末》中,两次写到李枏对该剧的关注欣赏,也反映了他们之间彼此的信任、尊重和亲密。

    1704年冬,李枏引疾乞休,谁知归来后“抵舍甫一旬,病遂不起”,于十一月廿四日溘然长逝于兴化,终年58岁。“虽道抽簪早,山林愿未酬。承欢刚十日,永诀竟千秋。”还未来得及享受归田之乐,即抱病而去,不能不引为憾事。卒后赐祭葬,因李清殁后葬于仪征带子沟,李枏遗言伴父牛眠,故亦葬于仪征。后奉旨入祀乡贤祠。夫人叶氏,封一品夫人。李枏负祖风,性严明,通政务,务实事,是清初的名宦,也是兴化李氏在清初仕途最为亨通者。其著除《药圃诗钞》《大清律集解》外,尚有《大远堂奏疏》《大远堂文集》传世。《清史·名臣传》有载。




    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

    首发网址:http://xinghua.yunhaoren.com/guaikuang/21998.html
    查看全部兴化概况信息
    发布一条兴化概况信息

    • 您可能感兴趣
    • 兴化新发布
    上一篇:荒野笔记
    18861362223